年中经济观察:中国物价走出低谷依然艰难
今年入夏以来,空调降价,彩电降价,轿车降价,有的是厂家决定,有的是商家所为。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物价年内到底能不能走出低谷?
中国政府近两年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意在通过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带动民间投资等措施来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尽管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有效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但今年上半年消费形势已逐渐趋向好转,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点一,增幅比上年同期增加了三点七个百分点,消费价格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持续下降后,开始止降趋稳,上半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比上年同期略升百分之零点一。
这虽然是个很微小的数字,但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却给予高度的评价。其理由是政府投资多为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有时间限制,只有消费需求扩大,市场活跃起来,才能带起民间投资,国民经济才能真正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通货膨胀后,物价持续下降,生产资料价格从一九九六年四月开始进入负增长,到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连续四十五个月同比下降;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自一九九七年十月进入负增长,到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连续二十七个月同比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一九九八年三月进入负增长,到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连续二十二个月同比下降。一九九九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百分之三,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百分之一点四。通货紧缩,这个中国人过去颇为生疏的概念,近年来常见于各种媒体,成了经济学家们的日常话题,老百姓则见怪不怪。
在前些年的通货膨胀时期,人们都被价格上涨给涨怕了,不制冷的冰箱,不送冷气的空调,不能长期存放的食盐、粮食,都有人抢购。所以,他们对连续二十多个月的价格总水平下降已经习以为常,因为他们并没有认识到价格下降对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经济学家们认为,价格总水平的长期下降,使企业看不到市场需求的亮点在哪里,无法准确地确定投资方向,其结果会使职工收入的稳定增长、企业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经济增长基础的稳固等受到很大影响。而农民收入如果因农产品(相关新闻,实时行情)价格连续下降
中国政府近两年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意在通过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带动民间投资等措施来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尽管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有效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但今年上半年消费形势已逐渐趋向好转,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点一,增幅比上年同期增加了三点七个百分点,消费价格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持续下降后,开始止降趋稳,上半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比上年同期略升百分之零点一。
这虽然是个很微小的数字,但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却给予高度的评价。其理由是政府投资多为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有时间限制,只有消费需求扩大,市场活跃起来,才能带起民间投资,国民经济才能真正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通货膨胀后,物价持续下降,生产资料价格从一九九六年四月开始进入负增长,到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连续四十五个月同比下降;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自一九九七年十月进入负增长,到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连续二十七个月同比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一九九八年三月进入负增长,到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连续二十二个月同比下降。一九九九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百分之三,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百分之一点四。通货紧缩,这个中国人过去颇为生疏的概念,近年来常见于各种媒体,成了经济学家们的日常话题,老百姓则见怪不怪。
在前些年的通货膨胀时期,人们都被价格上涨给涨怕了,不制冷的冰箱,不送冷气的空调,不能长期存放的食盐、粮食,都有人抢购。所以,他们对连续二十多个月的价格总水平下降已经习以为常,因为他们并没有认识到价格下降对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经济学家们认为,价格总水平的长期下降,使企业看不到市场需求的亮点在哪里,无法准确地确定投资方向,其结果会使职工收入的稳定增长、企业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经济增长基础的稳固等受到很大影响。而农民收入如果因农产品(相关新闻,实时行情)价格连续下降
只有登录之后才可以评论,请点击这里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