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时空,“上海牌”手表从未停摆字号
120元的售价,圆头白面三根针,上海牌手表曾是众多中年人不灭的时尚记忆。然而随着瑞士表和日本电子表的涌入,国内表业一度受到冲击,渐渐没落,但上海手表厂依然坚定地在夹缝中求生存,为国产腕表争得一席之地。
周总理那块A581
1958年,上海手表厂正式建立,在高安路19号,一批制表师傅参考瑞士sellea(塞尔卡)AS1194机芯,完成了整套图纸的设计工作,定型为A581型,生产出第一批上海牌手表,改写了中国人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
A581进入市场后,周总理特意购买了一块,在出访非洲时,他还特意向几内亚总统展示了自己佩戴的手表。这块手表,周总理佩戴了很长时间,现在作为革命文物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上世纪60、70年代,手表要凭票供应,票子发到单位,优先发劳模、先进工作者,然后才是要结婚的小青年。”说起上海牌手表以前的辉煌,上海表业总经理倪海明如数家珍,“当时在中国,每5块手表中就有1块是上海牌。”
飞向太空的“上海牌”手表芯
在电子表的冲击潮中,上海牌手表淡出人们的生活。曾经拥有6000名员工的上海手表厂破产了,1999年上海手表厂重组成上海表业有限公司。为谋生存,他们为世界中低档机械表制造机芯,销售非常好,70%的产品销往欧美。
可“上海牌”复兴的梦想始终不曾忘却,上海表业有限公司在高档机芯上狠下功夫,在奢侈品市场也渐渐传出中国制造的声音。
2001年上海表业成功研发出陀飞轮机芯,2005年,在上海表业有限公司推出50只,每只售价10万元的陀飞轮手表:蓝宝石表镜、天然贝壳面、18K金表壳、鳄鱼皮表带,上市不久就被抢购一空。此后,该公司又适时发行了15万元的壳面镶钻的限量陀飞轮手表……
最值得自豪的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空后,翟志刚出仓时手臂上有块航天表,这是一块飞亚达表,但其最关键的机芯是由上海表业有限公司研发的。
航天表要佩戴在太空行走,机芯除了走时精度要达到很高要求外,还要经得起太空的高能辐射、极大的温差等多种环境考验。飞亚达并无机械机芯生产能力,于是找到了倪海明,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研发出这颗“上海芯”。机芯不仅符合失重条件,而且它的润滑油在正120度和负90度的情况下不渗透、不凝固,丝毫不比瑞士钟表的技术逊色。
“诚然,我们的手表只有几十年历史,国内手表文化与瑞士这类表业王国,在品牌的塑造和积淀上差距不少,但上海牌手表是响当当的民族品牌,我们有信心做好它。”倪海明相信上海表业终有涅槃的那一天。
只有登录之后才可以评论,请点击这里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