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中之王:陀飞轮的发展史
陀飞轮是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先生在1795年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法文Tourbillon(故又称特比龙),有“漩涡”之意,是指装有“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的 机械表,陀飞轮机构,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对钟表机件造成的误差。
陀飞轮表代表了机械表制造工艺中的最高水平,整个擒纵调速机构组合在一起并且能够转动,以 一定的速度不断的旋转,使其把地心引力对机械表中“擒纵系统”的影响减至最低程度,提高走时精度。由于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已经把钟表的动感艺术美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历来被誉为“表中之王”。
宝玑先生当年发明陀飞轮擒纵机构,是为了通过陀飞轮框架的旋转来抵消地心引力对钟表擒纵系统中的机件造成的误差。普通的机械表,由于擒纵系统中的游丝会受到松紧度、金属疲劳的影响,摆轮摆动的规律也会受到地 心引力的影响,所以误差较大。
陀飞轮擒纵调速装置在克服上述一系列影响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当年的怀表时代,这种旋转擒纵机构对于钟表的走时精准性 有很大的提升。虽然如今的手表要面临更多的位置变化,陀飞轮调校精准性的能力有所减弱,不过,陀飞轮仍然作为顶级制表工艺,被大多数喜爱机械制表的表迷所 追捧。 陀飞轮的创意在于,将钟表核心的擒纵机构放在一个框架(Carriage)之内,使框架围绕轴 心——也就是摆轮的轴心规律性地做360度旋转。这样,原本的擒纵机构是固定的,因而当表搁置位置变化的时候,擒纵机构不变,造成了擒纵零件受力不同而产 生了误差;当擒纵机构360度不停的旋转起来的时候,会将零件的方位误差综合起来,互相抵消,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误差,甚至消灭。目前,大多数陀飞轮是1 分钟转一圈(360度),也是业内公认的理想旋转速度。
宝玑开启了陀飞轮怀表的时代,自那个时候起迄今已有两百年之久,这一段时间,仍有不少的制表师把这个领域当作时计界的圣母峰(Mount Everest)时时有人去挑战它,包括近代不少制表师(例如旅居香港的矫大羽)。在宝玑发明陀飞轮的99年后,丹麦出生的Bahne Bonniksen(1859-1935)发明了一种类似的系统称为卡罗素(karussel),而于1892年获得专利(专利号:21421)。
陀飞轮的原理就是当钟表在垂直位置时补偿地心引力的作用。换句话说,当一只钟表处于垂直位置时,由于来自地心引力的作用,它的调节控制器,即是其摆轮、游丝和擒纵器,会在每一下摆动时发生难以觉察的快慢变化。如果把调节控制器装设在一个每分钟转动一周的“笼框”上,即可获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这样便可以使钟表走动时十分准确,并能够互补误差。这个原理看来十分简单,但实施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原因之一便是“笼框”和陀飞轮的重量不能超过0.3克或0.013盎司——相当于一片天鹅羽毛的重量或两片鹦鹉羽毛的重量。另一原因是,它由72个精细组件组成,而其中大部分为手工制作!
陀飞轮表的创意在于,将擒纵机构放在一个框架(Carriage)之内,使框架围绕轴心也就是摆轮的轴心做360度不停的旋转。这样,原本的擒纵机构是固定的,因而当表搁置位置变化的时候,擒纵机构不变,造成了擒纵零件受力不同而产生了误差;当擒纵机构360度不停的旋转起来的时候,会将零件的方位误差综合起来,互相抵消,从而消灭误差。目前陀飞轮一般是1分钟转360度,也是最理想的旋转速度。
只有登录之后才可以评论,请点击这里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