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附一·我的硕士论文的前前后后
我当初从杨伯翰大学(BYU)本科毕业,随即开始向美国某些高校发出入学申请,要求报考商业管理学硕士研究生。而后,我常常可以收到一些回复,有接受我的申请的,也有拒绝的。
在此过程中,我曾收到过某大学一位教授的另类回信。这封信,主旨虽是拒绝我的入学申请,但言辞之重点,却不在拒绝申请之本身,而在于评论我的入学申请信。他批评我的申请不符合他的规格和标准、言辞中充满了嘲讽和武断,态度十分不友好。这显然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因为入学申请被拒绝嘛,本不会让人快活。但正当的申请,却要被讥讽,更难以让人接受。然而,我真的要好好谢谢这位教授,因为他的这封信,让我产生一种激励,一种强烈的进取心,在日后成为我努力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动力。这是我自己始料不及的,这也是我人生中并不太多的坏事变好事的例子。
1966年,我完成了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商业管理专业硕士课程,从而踏入社会。洛杉矶州立大学允许我们这批毕业生可以在走上社会的同时,一边工作,一边撰写各自的硕士论文。如果完成论文并经学校审核通过,便可获得美国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硕士学位。
所以,研究生课程完成后,我便离开大学,应聘进入一家商业咨询公司----MCI 公司工作。同时,我当然马不停蹄地抓紧工余时间,流连于洛杉矶各类图书馆,开始思考我的硕士论文的选题和撰写。毫无疑问,我的论文选题,自然会偏重于我在大学及研究所很感兴趣的电脑学科。
六十年代中期,全世界的电脑产业和电脑应用学科只是刚刚开始发展。一部如今是人手必备的速度还不太快的那种笔记型电脑,当初的体积却是如一头大象般的庞然大物。那时候的电脑,开价就是几百万上千万美元,非常昂贵。所以,只有那些大公司,比如航空公司,保险公司,才可能买得起用得起;私人电脑,当时根本没有诞生。
而许多大公司,购置这样的大型电脑,与其说是运用于公司的产业与工作,倒还不如说是买来放在公司显眼处的玻璃房里,用于摆摆门面,作为向来宾展示的时尚陈列品。
因为这种体积庞大的电脑,其实还只是一种半成品。电脑,只有当它配置了相应的电脑软件,也就是程序写作软件以后,它才可以操作和运用为有效率的完整工作机器。而在六十年代中后期,懂这个道理的人并不太多,而精于电脑软件程序写作的技术人员更可说是风毛麟角,十分稀缺。电脑软件,作为一种可以上市的商业产品,能与产业自己的系统相配,并不多见也并不容易。如此,由于缺乏相应的系统软件,或者说因为系统电脑软件的发展跟不上,故那些硬件,也就是那些大型电脑的本尊,便往往长期闲置,无法物尽其用。
六十年代后期、电脑硬体开始小型化。中小公司也开始购置和发展电脑系统。但购置电脑,对许多公司而言,必须自行物色配备系统软件写作人员,自行撰写系统程序软件。而软件撰写又是前无古人的开拓性工作,谁都没有写过,而且谁都没有经验。因此,无论大公司小公司,几乎所有的商业公司对于软件写作的工作量的评估和计算,都没有概念,更没有经验。
显而易见、在那时候购置电脑,并不见得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备物件,倒很可能是成倍花钱而毫无收获的赔钱买卖,蚀本生意。所以,更多的中小型公司,常常为此产生怀疑,认为购置电脑未必能物尽其用。所以,认为中小型公司无需购置电脑的论调便甚为流行。也正因为如此,电脑软件写作经验和电脑程序写作员,炙手可热,成了商业单位和企业十分稀缺和需要寻找的对象。
我当时正在图书馆思考我的硕士论文的写作。我的注意力当然偏重于感兴趣的各种各样的电脑杂志。因为在大学与研究生求学期间,我对电脑软件编程和电脑程序写作十分偏爱,所以,我的敏锐直感是,我的硕士论文之研究方向和选题,完全应该朝这个方面题焦和着力。我认为电脑学科的发展壮大,是潜力无穷和指日可待的朝阳事业。
阅读了很多关于这个领域的文章和资料,一个论文选题便慢慢在我胸中成形。因为,我发现,许多公司的电脑缺乏电脑软件而沦为门面物件,就是因为程序写作跟不上。故若要发挥电脑作用,必须自行在程序软件写作上下功夫。而且,我也不止一次地看到一些电脑软件工作者和软件程序写手,在为公司撰写软件时,常常感叹于电脑程序写作在撰写之前和撰写过程中难以预测估算工作量的问题。因为难以预测一个电脑程序的写作时间和成本,从而令程序员产生许多困惑。若光凭经验或感觉去估算,其结果往往不准,甚至会超出预估很多,这就令程序员们难以规划和制定准确的工作计划。
对于许多公司管理层人士而言,他们也面临同样的棘手问题。既然要让重金购置的电脑正常工作,就必须聘请软件工程师来撰写电脑程式,而电脑程式撰写上的预算无法准确估计,直接影响到公司管理之总体计划。屡屡出现电脑程序设计预算的超支和不确定性,会引起公司高层不悦、程序写作人员抱怨,令他们自己脸上无光。
了解到这种情形,我突然记起在杨百翰大学读书时,我曾读过哈佛大学出版的一本著作,曾提到过这个现象;我也记得BYU有一堂课的名字叫"Work Management",那是美国高校学者专家对制造业工厂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它的著述重点,是在对蓝领阶级的单位工作量、单位工序和产品生产成本等工作进行系统分析的科学计算及预测。它的研究,细致及精确到对车间生产产品的每一道工序,产业工人在生产线上的每一个操作动作,作分分秒秒的分解,计时和效果测试;从而把操作工人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的平均值提炼出来,计算出单位人工产能产值和生产成本,从而衍生归纳出生产管理学的适当方式方法,让制造业管理学精益求精。我当时就感到,这样的课,这样的实证主义的学术研究,是有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
所以,在读哈佛大学的那一本书时,我也就对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课题和方法印象至深,并激发了我对此的探索兴趣。我认为,这种符合科学逻辑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是电脑程序管理学研究的一把钥匙。
因此,当读到众多电脑杂志的同类文章,看到专业人员在抱怨难以测算电脑程序写作与成本预估上的差异和矛盾时,我就想到哈佛教授的那本书,想到杨百翰大学的那一门课。
一个念头开始涌上脑际:我能否借鉴哈佛出版物介绍的这种研究方法,转而对电脑软件方面的白领阶级的工作,对电脑程序写作的工作量测试和成本预算,做令人信服的科学规律的探索研究呢?我开始有了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冲动。
久而久之,一些心得和体会开始在胸中成形。因为我认识到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其一,电脑程序写作的整体规划和设计问题。
电脑软件写作,首当其冲的就要解决一个整体规划问题。如果程序写作的总体规划和前期设计考虑得不成熟不完整,许多设想在开始时并未周密预设而匆匆上马,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再发现问题就晚了。因为程序写作的设想,一旦付诸实施,便往往无法半途修改。要改,必须推倒重来。这样一来,所费之人力物力必然事倍功半。预算超支,成本超支,那是自然的事。故精准的规划,成熟的设计方案,事先反复考虑和一锤定音的计划,是电脑软件写作合理预算的先决条件。
讲到这里 、让我想起我们公司的系统软件撰写过程中的一件事。当我在本公司后动电脑系统的计划时,我们的系统软件便是我自己独立设计和写作的。公司刚起步时,经常来往的客户也就是那么几十个。编写一个操作系统,如果仅仅就按照这样的数据去设计,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作为一个初创公司,我们的起步和发展,非常迅速。尤其当公司摸索到新的直销经营方式以后,我们的商业客户,很快从开始的几十个,一下子发展到几百个几千个;而短短几年中,竟然一路朝上,达到有四十五万个到五十万个之多!如果当初,我们仅仅以十位数或者百位数的客户数量量来规划电脑操作系统,那笑话岂不是闹大了!那样的话,写好的软件就必然要重起炉灶,推倒重来。那就会造成公司电脑管理和操作上严重的滞后落后,跟不上企业的整体发展,造成企业的损失。
由此,我找到了控制电脑程序写作预算的第一个规律性问题。
其二,重视在具体撰写软件程序过程中的简捷性要求。
电脑软件写作,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一个指令,可以繁琐地写上几十条系统步骤来完成,也可能可以仅仅用几道步骤便达到同样的目的和效果。这里的繁琐与简捷,全在于一个“码农”,也就是一个电脑软件写手本人的专业水准。他的思路之简捷巧妙明了。或者他的写法之繁琐臃肿不智。
记得在大学电脑程序课上,主讲教师在布置程序写作项目作业时,曾开宗明义地宣布,一个平常需要 10道写作步骤才能完成的程序指令,如果某个同学能用一半的步骤把它扼要地表达出来的话,可以免去你的期末考试,算自动通过。这样的奖励办法立即激发了我们的探索精神,让我们立马明白程序写作中的优劣高下。许多同学由此便运用智慧,各显神通,迅速提高了软件写作能力。甚至有人可以把一个原来用几十道步骤才可完成的指令精简到用十道甚至至五道步骤来完成。如此,我们便看到了一个软件程序写作自低到高,自劣到优的改良过程。理解这一点,就很容易为软件写作预算找到这个过程之中值,找到具体软件程序写作的合理时间和耗值,这就为程序写作的预算提供了科学的合理内核。
其三,强调电脑软件使用说明书的写作要求。
一个电脑软件程序员,一个“码农”,往往是一个理工男。他的长处是他能写程序,他懂电脑软件。但他往往有一个明显的短板,那就是他的文字表达能力相对不如文科男,他会写不会说、不善于表达。而电脑程序的使用,不仅要智慧地写出来,还要智慧地为使用者制作使用说明书,告诉使用者如何正确使用你的软件。而这正是“码农”们倍感头痛的问题。如果程序写作比较繁琐,说明书的难度就更高;如果软件程序在完成后还要修修补补,改改弄弄,那对“码农”而言几乎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务了。所以,对电脑软件使用说明书的写作,是应该有普遍性的要求的。就此而言,程序写作的简捷和说明书写作的清晰明了是相辅相成的。程序写作简捷了,说明书写作就容易;程序写作繁琐臃肿,说明书写作就更复杂而难度更高。所以,对两者的中值做一个预估,软件写作之合理预算,便呼之欲出了。
其四,软件系统制作的功效和必要性问题。
六十年代后期,电脑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由于对电脑性能和功效的认识不足,许多管理人员认为什么事情似乎都可以使用电脑代替和完成。在这样一个错误观念的指导下,大大小小的公司有一窝蜂购置和配备电脑的倾向,当然也把各种各样的工作都寄望于电脑解决,所以,许多用手工简单地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也想要撰写软件程序软件,希望用电脑来处理完成。这就造成额外的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和开销。
记得我当初服务的公司就有过这样一件事。有一项工作,本来手工就可以很容易完成的,却异想天开地欲开发电脑软件,用电脑处理。上面来问我,我说不行。他们便大笔一挥请外面的大公司来写软件程序,几百万美元付出去了,拿回来的软件程序却一上机就卡住,根本不能用。最后只得弃之不用,依然手工操作。所以,软件程序的撰写开发,有一个对软件本身功效和必要性的认识问题。否则,软件预算的评估必然得不偿失,一败涂地。
我把我的想法写出了一个梗概。因为,我的硕士论文选题,需要先行上交指导教授审阅,要经过教授与我讨论商量后,得到他同意,经他首肯和拍板,我才可以开始动笔。
所以,我便仔细地告诉我的指导教授,我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论文,我打算如何来研究这个课题。
我也告诉他,我在撰写论文提纲之前,还会做如下两件事:1,我将发出问卷到电脑实用社会的各个领域,对电脑程序员们提出各个环节的问题,寻求解答。2,我会自行撰写一个或数个电脑程序软件,用归纳统计的方法来寻找电脑软件设计写作过程中的工作量问题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特点,从而找出方式方法上的捷径和结论。
我的指导教授是大学商业管理学专业的专家。1966年,电脑科学才刚刚起步不久,在一般大学里,听过和主修过电脑专业课程的学者知识分子可以说是少得可怜,几如凤毛麟角。所以,我知道,我的指导教师也不是电脑软件方面的专家。
但教授是很诚恳实在的人。他告诉我,他不懂这个选题,但他有他的教授朋友圈,他的很多教授同事们中,有人,懂这样的领域。他可以请教内行专家,请专人来审我的论文选题,看看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可不可以撰写研究这方面课题的硕士论文。
回答很快来了,可以。
有关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不仅值得研究,值得写,而且甚有实用价值和普遍意义。若写得好,可以卖钱。
毫无疑问,教授的回应为我增添了研究和写作的动力,令我兴奋。所以,我也知道了,在我们社会,在我周围的人群中,既可能有对你不问青红皂白横加批评指责的人,也有会鼓励和激励你努力学习,奋进向上的师长。我认为后者当然比前者多。
我开始全力以赴地展开我的研究和我的硕士论文写作。
首先,我的研究再次聚焦于选题本身。我想要再次确认,在当时的商业社会,是不是如那些电脑杂志写手说的那样,电脑程序的设计与写作与其预估成本有如此的差距和矛盾?我想深入社会实践去调查证实。
为什么要重新调查证实呢?难道我对自己不够自信么?不。
我当时是这样想的:社会上那些撰写登载在电脑杂志上的文章的人,那些作者,他们往往未必是真正在电脑编程软件第一线工作的人们,他们往往不是日复一日亲手一键一键地编写电脑程序的程序员。所以,有一句话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咬一口,尝一尝。只有那些天天坐在电脑桌前,对着电脑屏幕敲键写程序的人,才会有更真切更具体实在的编程体会。
所以,我,必须做一个调查,直接去问那些天天坐在在电脑旁面对屏幕的编程者,使用者和实践者们,问问他们这方面的感觉和感受,了解他们的经验和想法,如此才可能得到更精确的数据和答案。
我向美国社会各行各业的电脑软件工作者发出了200份问卷。我的问卷列出多方面的问题:
1.你使用什么样的电脑?它的品牌,它的型号,它的功能。
2.你在使用电脑程序时使用何种电脑语言?你在使用中有何体会和感受?
3.你有没有遇到过撰写电脑程序时的预估和实际结果的矛盾?有没有解决这种矛盾和差异的方法?
等等。
我选择的200份问卷发去的对象包括:
100家典型的电脑程序公司。他们的公司以撰写制作和出售电脑程序软件为主。
再100家从电脑杂志上选的公司,或者从美国社会上的电脑同业工会给我的名单上的会员和行业技术人员。
我的问卷面对的行业面很广,它们遍及工厂制造业,零售业,政府机关,保险业。航空业,银行和其它各类服务性行业。很多是大公司和著名公司。因为他们,比较更有机会制作和生产电脑程序软件,他们会比较多地遇到我探索的问题,他们知道和理解其中之甘苦,他们需要摸索掌握电脑编程的工作量估算和预测的方法。
我清楚地记得,我的200份问卷有109份得到了回应。
我立刻对这109份回复进行分析。
我发现、这109 份问卷的 73%的回复,与电脑杂志的说法完全一致:“是的,电脑程序的撰写总是超出预算,而且难以计算和控制。”
7%的问卷还提供了实例,支持我的见解,认为这样的研究有实际价值有普遍意义。
这当中,许多问卷认为,因为预估方法的不科学和研究成本的巨大,除了一些大型公司可以在这类项目中花大钱研究,小公司对此几乎是无能为力的。在此之中,我发现问卷回复者以工厂制造业者的回复为最多最踊跃,占问卷回复的27%。可见工矿企业之实业界对这个问题的关心和兴趣更为浓厚。由此也可见,1967年那个时期,大型工矿企业等实业界的电脑使用率远远高于和领先于其它行业。
我任职的MCI公司老板,了解到我的硕士论文课题后,甚为支持。他同意我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同时,可以使用公司设备,在工余顺便作论文课题的研究。如此,我就可以合法地顺理成章地使用公司的电脑来写作和做统计研究工作。因为当时,电脑设备昂贵,很少有个人买得起私人电脑,也更少有人运用电脑进行专题的学术研究和硕士论文的写作。我很幸运,遇到我的公司老板,居然愿意给我这样免费的优越写作条件和研究条件。
在哈佛教授著作和杨伯翰大学课程的启发下,我的研究焦点就此偏重于实证主义的分析推理和逻辑演进。因为,此前学界还没有过对白领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科学测试。但若要令人信服地进行这样的测试研究,你必须对白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尤其是电脑程序工作的工序特点做细致的分门别类的分析。这就是我的硕士论文的任务和研究重点。
我,继续从电脑程序工作中分析出七个写作步骤:
1,电脑程序撰写第一道工序在于资料的输入。这当中,有资料搜集,输入等多方面工作。
2.对输入的资料作分析和分门别类的归纳。
3、具体的程序写作。
4、程序测试。
5、对程序的效率和史实的记录。
6、程序使用说明书的写作。
7.程序交付使用后的问题,错误的汇总和修改完善。
我用一年另9个月的时间写这篇论文。并在公司的电脑上反复列表统计和计算。我也在自己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测算程序写作中的工作量和工作长度,寻找合理的测算方法。运用这样的方法,我又撰写有关软件,并以本公司的工作实例做演练和测试,列出表格和图形。
当我把我归纳出来的预算方法介绍给我的公司同事,让他们来使用和测试。我的同事们都饶有兴趣地接受了,他们乐于使用它,给此的评价和感觉是两个字:不错。这让我感觉很欣慰。我看到了我的论文之实用价值。
1968年×月,我向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递交了我的硕士论文。很快,它被通过了。当年×月,我得到了硕士学位证书,正式成为美国商业管理专业和电脑程序专业方面的硕士。
我的硕士论文的指导教师对我的论文是满意的。虽然他自己并不熟悉这个领域,但他把论文转给其他教授同事审阅。那些教授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和肯定。
当时,美国大学研究所对研究生的硕士论文要求,主要着眼点在于评鉴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并不预期和指望硕士论文能有什么直接的实用价值和对社会企事业有什么影响力。但我的这篇论文,就一个特定领域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做了踏踏实实的研究,有论据有论证,科学地提出了另辟蹊径的测试方法和估算方法。
教授们的见解是,论文超出了他们对一般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期许,比原先对研究生的论文要求更向前迈了一步,是一篇难得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优秀硕士论文。
当时,这篇论文便为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收藏。
由于教授们的评价和推荐,在几年里,论文被许多人借阅参考;论文背面的借阅记录密密麻麻,显示这是一份热门读物。有趣的是,此论文在借阅过程中,居然还曾遗失两次,不见踪影。图书馆馆方为此只得根据内部原始文本,重新一页一页复印装订和继续出借。当时的复印成本比较高,真是难为图书馆人员了,那么辛苦。后来,图书馆馆方又决定此论文不可以外借,只允许在馆内借阅。这是后话。
往事如烟。写硕士论文的事已经过去五十年了。这篇论文,在电脑业界的天翻地覆的大革命后的今天,已远远过时。但在那个时候,尤其是开始的十多年里,它是有价值的。
那些年,我也曾奔走于各个公司企业,寻寻觅觅地寻求我的更好的工作机会。
许多人在求职应聘的面谈中,在谈到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时,往往会努力显示他们的某方面业绩或其它光亮处。我在面谈时呢,便会谈我的硕士论文。
我会告诉那些公司招聘人员,一些公司高层,我未必有很多资深的或其它亮眼的工作经历,但我曾写过一篇硕士论文,那是我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希望您能抽空看一眼。
我告诉他们、在我的硕士论文里,凝聚了我的思考,我的能力和我的研究成果,那是我的人生和我的事业所迈出的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