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手表贵得有理
苗炜
30岁生日那天,我在北京的赛特购物中心,趴在玻璃柜台上第N次打量那块手表,我兜里揣着一沓子现金,营业员过来的时候,我说,我要这块手表。手表的价格是8000,当时我的存折里一共有15000块钱。也就是说,我用自己一半的储蓄购买了一件奢侈品。这块手表此时就在书桌上,分毫不差的走着,但我已经很久没戴过——它更换过两次电池,进行过一次清洗,现在看起来有点儿落伍——表盘太小。更惭愧的是,这是一块石英表。
大多数手表爱好者的第一块手表都是有故事的,康威凯的第一块手表是2000年在世都百货买的,肖邦CLASSIC163154,花了15000。当天就拿到王府井亨得利钟表店,让店员给鉴定一下。亨得利钟表店的港方经理李添霖,用放大镜一看,颇为赞许。这款肖邦——机械表、贵金属表壳、鳄鱼皮表带,设计非常简洁。康威凯后来撬开来看里面的机芯——积家849的超薄机芯。
台湾广告人许益谦说,他的第一块手表是雷达,那块表上有一个会动的船锚装置,启发了他对机械的爱好。他说自己最想买的一支表是百达翡丽的3919,“制表工业有所谓七匠,包括制表匠、制链匠、设计工匠、金匠、宝石匠、珐琅匠等,百达翡丽的可贵之处在于诸多复杂技术都在一个厂里完成,不假他人之手。”
石英表曾经打败过机械表,1964年东京奥运会,精工表是官方计时器。1967年在纽氏天文台钟表大赛中,日本石英表走时精准、防磁防震,获得极好的成绩。1973年爆发了石油危机,奢侈品急剧萎缩,瑞士很多工厂被美国人和香港人以低廉的价格收购。而后,斯沃琪集团的海耶克成为拯救瑞士手表的英雄,80年代初,机械表重新赢得市场。更重要的是,经此一役,瑞士手表确定了自己牢固的地位——如同法国的香槟、如同德国的汽车,瑞士成为高档手表的“原产地”。
石英技术在60年代也算是一种高科技,如今的瑞士手表中也能见到高科技材质的影子——钛、阳极去氧化铝,其加工成本绝不比金子便宜。香港的钟泳麟先生认为,这股高科技风潮有可能对瑞士手表的传统再构成一次破坏,而《国际精表》杂志的编辑总监刘微先生分析,“手工制表已经流传了几个世纪,高科技材质也就才那么几年,它能有多久的生命力。越是高科技的产物换代越快,我们需要的是百年后还能依靠手工重现的机械手表。”他说,“朗格表的一个芝麻链就含有639个零件,这远远比高科技表付出的精力、物力更多。”
2007年夏天,在瑞士的沙夫豪森,我们参观万国表IWC的博物馆,里面最吸引我的藏品是二战时期德国飞行员佩戴的腕表,他们的飞机被打落,遗骸中发现的IWC还没啥损坏。这个品牌总有那么点儿德国特色。一位高级管理人员向我们讲述万国表的历史传承,会议室下面就是一个小小的表店,我们在表店里耽搁了一个小时左右。几位同伴翻来覆去的看,在买与不买之间犹豫,最终一位年轻男士买下一块,“我可以传给我儿子了”,促使他下决心买下这款手表的原因,是他刚得了一个大胖小子。
10来年前,翻看外文杂志,我注意到百达翡丽的广告,画面上是父子或母女,广告语是,你不能真正拥有一块百达翡丽,你只不过是为自己的孩子照顾这块表,你只是在开创自己家的传统。2008年,百达翡丽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小型展览,主题正是这组“传承”广告。这一年的巴塞尔钟表展上,百达翡丽的总裁Philippe Stern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出现在展台上,Philippe Stern说:“对自己的家族忠诚,就是对客户的忠诚。我小的时候,家族企业还很多,突然之间,他们就全部消失了,而且是在同一时期内消失的,是1975年到1985年间。”
那正是瑞士手表的艰难时期,而后更多的瑞士手表是以奢侈品集团的形式营销。2009年1月,历峰集团主办的国际高级钟表沙龙在日内瓦举行,集团旗下包括卡地亚、江诗丹顿、万宝龙等17个品牌。《时尚时间》杂志主编潘箭说:“手表工艺在两三百年前就已经完备,现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创举。瑞士手表是讲究打磨、倒角,讲究制作工艺的精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确定了手表作为奢侈品的游戏规则。”潘箭那天戴的是一块自制的手表,天津手表厂的陀飞轮,表盘、表带则是在德国朗格表厂订做的:“我们并不是做不出好的手表,而是我们不会做奢侈品。”
在资深手表评论家Pierre Mailard看来,2009年很可能是“手表泡沫”的破灭,支撑他做出这个判断的是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1月,瑞士手表出口就降低了
30岁生日那天,我在北京的赛特购物中心,趴在玻璃柜台上第N次打量那块手表,我兜里揣着一沓子现金,营业员过来的时候,我说,我要这块手表。手表的价格是8000,当时我的存折里一共有15000块钱。也就是说,我用自己一半的储蓄购买了一件奢侈品。这块手表此时就在书桌上,分毫不差的走着,但我已经很久没戴过——它更换过两次电池,进行过一次清洗,现在看起来有点儿落伍——表盘太小。更惭愧的是,这是一块石英表。
大多数手表爱好者的第一块手表都是有故事的,康威凯的第一块手表是2000年在世都百货买的,肖邦CLASSIC163154,花了15000。当天就拿到王府井亨得利钟表店,让店员给鉴定一下。亨得利钟表店的港方经理李添霖,用放大镜一看,颇为赞许。这款肖邦——机械表、贵金属表壳、鳄鱼皮表带,设计非常简洁。康威凯后来撬开来看里面的机芯——积家849的超薄机芯。
台湾广告人许益谦说,他的第一块手表是雷达,那块表上有一个会动的船锚装置,启发了他对机械的爱好。他说自己最想买的一支表是百达翡丽的3919,“制表工业有所谓七匠,包括制表匠、制链匠、设计工匠、金匠、宝石匠、珐琅匠等,百达翡丽的可贵之处在于诸多复杂技术都在一个厂里完成,不假他人之手。”
石英表曾经打败过机械表,1964年东京奥运会,精工表是官方计时器。1967年在纽氏天文台钟表大赛中,日本石英表走时精准、防磁防震,获得极好的成绩。1973年爆发了石油危机,奢侈品急剧萎缩,瑞士很多工厂被美国人和香港人以低廉的价格收购。而后,斯沃琪集团的海耶克成为拯救瑞士手表的英雄,80年代初,机械表重新赢得市场。更重要的是,经此一役,瑞士手表确定了自己牢固的地位——如同法国的香槟、如同德国的汽车,瑞士成为高档手表的“原产地”。
石英技术在60年代也算是一种高科技,如今的瑞士手表中也能见到高科技材质的影子——钛、阳极去氧化铝,其加工成本绝不比金子便宜。香港的钟泳麟先生认为,这股高科技风潮有可能对瑞士手表的传统再构成一次破坏,而《国际精表》杂志的编辑总监刘微先生分析,“手工制表已经流传了几个世纪,高科技材质也就才那么几年,它能有多久的生命力。越是高科技的产物换代越快,我们需要的是百年后还能依靠手工重现的机械手表。”他说,“朗格表的一个芝麻链就含有639个零件,这远远比高科技表付出的精力、物力更多。”
2007年夏天,在瑞士的沙夫豪森,我们参观万国表IWC的博物馆,里面最吸引我的藏品是二战时期德国飞行员佩戴的腕表,他们的飞机被打落,遗骸中发现的IWC还没啥损坏。这个品牌总有那么点儿德国特色。一位高级管理人员向我们讲述万国表的历史传承,会议室下面就是一个小小的表店,我们在表店里耽搁了一个小时左右。几位同伴翻来覆去的看,在买与不买之间犹豫,最终一位年轻男士买下一块,“我可以传给我儿子了”,促使他下决心买下这款手表的原因,是他刚得了一个大胖小子。
10来年前,翻看外文杂志,我注意到百达翡丽的广告,画面上是父子或母女,广告语是,你不能真正拥有一块百达翡丽,你只不过是为自己的孩子照顾这块表,你只是在开创自己家的传统。2008年,百达翡丽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小型展览,主题正是这组“传承”广告。这一年的巴塞尔钟表展上,百达翡丽的总裁Philippe Stern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出现在展台上,Philippe Stern说:“对自己的家族忠诚,就是对客户的忠诚。我小的时候,家族企业还很多,突然之间,他们就全部消失了,而且是在同一时期内消失的,是1975年到1985年间。”
那正是瑞士手表的艰难时期,而后更多的瑞士手表是以奢侈品集团的形式营销。2009年1月,历峰集团主办的国际高级钟表沙龙在日内瓦举行,集团旗下包括卡地亚、江诗丹顿、万宝龙等17个品牌。《时尚时间》杂志主编潘箭说:“手表工艺在两三百年前就已经完备,现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创举。瑞士手表是讲究打磨、倒角,讲究制作工艺的精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确定了手表作为奢侈品的游戏规则。”潘箭那天戴的是一块自制的手表,天津手表厂的陀飞轮,表盘、表带则是在德国朗格表厂订做的:“我们并不是做不出好的手表,而是我们不会做奢侈品。”
在资深手表评论家Pierre Mailard看来,2009年很可能是“手表泡沫”的破灭,支撑他做出这个判断的是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1月,瑞士手表出口就降低了
只有登录之后才可以评论,请点击这里进行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