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表闯入“梦之馆”
中国手表闯入“梦之馆”
——深圳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方式系列报道③
本报连续报道了珠宝、航空两大传统产业在新格局和新技术背景下的嬗变,而钟表这一深圳优势传统产业从“制造产品”到“创造品牌”的转型发展,同样引人关注。
第30届香港钟表展前不久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钟表展之一,吸引了12个国家及地区的700家参展商参展,其中不乏劳力士、江诗丹顿等世界顶级品牌。面对一众世界“高手”,深圳钟表品牌并没有感到“气短”,31家企业参展,展位达630平米,深圳钟表整体品牌形象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
事实上,深圳钟表敢于和善于与世界大品牌同台面对面竞技并非偶然事件。近年来,深圳一批企业通过加快转型升级,掌握核心技术,积累自信和实力,“走出去”频繁与顶级品牌过招已成为常态。
飞亚达首次入驻巴塞尔展一号馆
最令深圳钟表业难忘的一次过招故事,发生在今年春季,瑞士巴塞尔。
众所周知,瑞士巴塞尔是世界钟表业的中心,这里有世界最顶级的钟表品牌,有几百年历史的手工作坊,更有浑身上下透着古老钟表文化气息和堪称国宝级的大师。
能够进入到巴塞尔钟表展一号馆,则是每个钟表制造商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被称为“梦之馆”的地方,对参展者有着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它要求参展品牌要么是高端的奢侈品集团成员,要么本身必须在5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分销从而被认定为“国际品牌”。
2011年的春季,中国企业第一次进入了巴塞尔钟表展一号馆,创造纪录的,是飞亚达。
“此前,飞亚达等一批中国钟表品牌一直在6号馆里驻扎,而6号馆与1号馆距离仅百米之遥。飞亚达为了跨越这百米,足足用了11年。”飞亚达集团董事总经理徐东升深有感触地说。
多年来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深圳钟表企业明白一个道理——我们销售的是产品,外国企业销售的是品牌,要想实现赶超,就必须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要先和对手站在同一量级的擂台上比赛。
11年的背后,是深圳30余年的努力。对此,深圳市贸促委副主任陈东平评价:深圳是中国钟表制造的核心地带,汇聚了中国钟表行业近80%的生产能力,特别是高端产品的生产技术,这使深圳已成为中国优质钟表产品的产地,由深圳钟表企业打破这一僵局也就不足为怪。
数字为证。2010年底,全市钟表企业有1100多家,大中型企业200多家,企业员工总数最多时达到18万人。产品附加值曲线随之上扬:行业产值170多亿,总产量为8亿只,其中出口6亿只,出口值13.5亿美元,出现量少价增的现象。
数据显示,目前深圳有140多个钟表品牌,拥有63%的国产表市场占有率。其中中国驰名商标4个,广东省著名商标7个。
“依波”并购瑞士钟表品牌
钟表业的“深圳速度”,走过了西方需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历史,走上与世界顶级钟表品牌同台竞技的舞台,归功于深圳钟表业转型的及时、研发力度的加大和品牌塑造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深圳钟表品牌通过加大“中国芯”的研发力度,“走出去”扩大国际知名度,这样的企业并不止飞亚达一家。
依波就是靠加强国际合作成功转型,并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的又一则典型。相比飞亚达坚持走自主研发的品牌路线,依波走的则是一条海外自创品牌、中国营销之路,它最大胆的举措,是把工厂和专卖店开到瑞士去,放到世界钟表业的“心脏”发展。
2010年7月,深圳依波在瑞士卢塞恩开设第一家专卖店,这也是
——深圳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方式系列报道③
本报连续报道了珠宝、航空两大传统产业在新格局和新技术背景下的嬗变,而钟表这一深圳优势传统产业从“制造产品”到“创造品牌”的转型发展,同样引人关注。
第30届香港钟表展前不久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钟表展之一,吸引了12个国家及地区的700家参展商参展,其中不乏劳力士、江诗丹顿等世界顶级品牌。面对一众世界“高手”,深圳钟表品牌并没有感到“气短”,31家企业参展,展位达630平米,深圳钟表整体品牌形象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
事实上,深圳钟表敢于和善于与世界大品牌同台面对面竞技并非偶然事件。近年来,深圳一批企业通过加快转型升级,掌握核心技术,积累自信和实力,“走出去”频繁与顶级品牌过招已成为常态。
飞亚达首次入驻巴塞尔展一号馆
最令深圳钟表业难忘的一次过招故事,发生在今年春季,瑞士巴塞尔。
众所周知,瑞士巴塞尔是世界钟表业的中心,这里有世界最顶级的钟表品牌,有几百年历史的手工作坊,更有浑身上下透着古老钟表文化气息和堪称国宝级的大师。
能够进入到巴塞尔钟表展一号馆,则是每个钟表制造商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个被称为“梦之馆”的地方,对参展者有着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它要求参展品牌要么是高端的奢侈品集团成员,要么本身必须在5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分销从而被认定为“国际品牌”。
2011年的春季,中国企业第一次进入了巴塞尔钟表展一号馆,创造纪录的,是飞亚达。
“此前,飞亚达等一批中国钟表品牌一直在6号馆里驻扎,而6号馆与1号馆距离仅百米之遥。飞亚达为了跨越这百米,足足用了11年。”飞亚达集团董事总经理徐东升深有感触地说。
多年来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深圳钟表企业明白一个道理——我们销售的是产品,外国企业销售的是品牌,要想实现赶超,就必须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要先和对手站在同一量级的擂台上比赛。
11年的背后,是深圳30余年的努力。对此,深圳市贸促委副主任陈东平评价:深圳是中国钟表制造的核心地带,汇聚了中国钟表行业近80%的生产能力,特别是高端产品的生产技术,这使深圳已成为中国优质钟表产品的产地,由深圳钟表企业打破这一僵局也就不足为怪。
数字为证。2010年底,全市钟表企业有1100多家,大中型企业200多家,企业员工总数最多时达到18万人。产品附加值曲线随之上扬:行业产值170多亿,总产量为8亿只,其中出口6亿只,出口值13.5亿美元,出现量少价增的现象。
数据显示,目前深圳有140多个钟表品牌,拥有63%的国产表市场占有率。其中中国驰名商标4个,广东省著名商标7个。
“依波”并购瑞士钟表品牌
钟表业的“深圳速度”,走过了西方需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历史,走上与世界顶级钟表品牌同台竞技的舞台,归功于深圳钟表业转型的及时、研发力度的加大和品牌塑造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深圳钟表品牌通过加大“中国芯”的研发力度,“走出去”扩大国际知名度,这样的企业并不止飞亚达一家。
依波就是靠加强国际合作成功转型,并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的又一则典型。相比飞亚达坚持走自主研发的品牌路线,依波走的则是一条海外自创品牌、中国营销之路,它最大胆的举措,是把工厂和专卖店开到瑞士去,放到世界钟表业的“心脏”发展。
2010年7月,深圳依波在瑞士卢塞恩开设第一家专卖店,这也是
只有登录之后才可以评论,请点击这里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