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表市场从自由竞争到寡头垄断(五)
而同期全球对瑞士机械钟表的需求持续增加,据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统计数据,瑞士钟表的出口额在2003年后持续增长,2006年出口额比2003年增长33.14%。一增一减使斯沃琪集团的机芯自给不再如前宽裕,为了保证集团内部的供给牺牲外部公司。
此外,随着钟表配件精度的提高,研发投入的增加还需要稳定的规模来消化,与传统的作坊相比,斯沃琪集团的规模优势有利于其在配件市场持续并购。如Nivarox FAR的游丝发条在技术上的精细化,使其投入成本需要规模来抵消,而通过与斯沃琪集团旗下手表品牌和配件公司的关联采购,Nivarox FAR投资制造300多种不同的游丝发条获得了规模经济效应。

两轮针对钟表市场的机芯限量供应后,有的企业被迫尝试自己设计、生产机芯,有的则转而投靠石英机芯,如百达翡丽目前已采用石英机芯生产部分产品。
根据瑞士法律,如果指标企业要宣传自己是“瑞士制造”,必须使用瑞士生产的机芯,这意味着包括百达翡丽在内的部分瑞士钟表公司将不得不放弃“瑞士制造”的金字招牌,而掌握瑞士机芯生命线的斯沃琪集团将垄断“瑞士制造”。
布局中国分销市场
通过与中国本土最大的钟表零售商新宇亨得利(03389.HK)合作,斯沃琪集团布局中国钟表下游。
一方面,斯沃琪集团在新宇亨得利上市时入股成为策略股东,据2006年年报显示,斯沃琪集团持有新宇亨得利约7.24%的股权。
此后2007年12月21日,斯沃琪集团以3.87港元增持新宇亨德利500万股,持股比例由7.89%增长到8.09%,并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2007年4月19日,斯沃琪集团和锦江集团以90%、10%的比例组成合资公司,共同发展和平饭店南翼的物业。按照计划,合资公司将投入3000万美元,邀请全球的艺术家装修南翼裙楼,并在2008年中之前完成,装修后部分将作为斯沃琪集团在中国的旗舰店,并从此撬动中国潜力庞大的钟表市场。
两轮整合奢侈表市场从自由竞争到寡头垄断
奢侈品牌表经过了两轮整合,建立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
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到2006年,LVMH钟表和珠宝分部的收入增长47.4%,高于同期酒精饮料、服饰皮具、香水化妆品32.5%、19.6%、18.4%的增长率;而其近一年钟表和珠宝分部的经营利润增长280%,远远高于同期酒精饮料、服饰皮具、香水化妆品的增长率10.7%、11.3%、28.3%。
同在2000年,历峰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积家、万国和朗格三个品牌,加上之前收购的江诗丹顿、伯爵、卡地亚等品牌,历峰的奢侈表品牌数量已经和斯沃琪集团不分伯仲。历峰的钟表收入规模远远大于LVMH,且增长快速,2004年到2006年收入增长37.9%,而分部利润增长88.96%。
从2001年底斯沃琪集团收紧包括机芯在内的钟表配件的供应后,奢侈表市场开始了第二轮整合。
其次,在2003年12月将收购仅四年的Ebel出售给Mavado,集中资源发展豪雅等品牌。事实上,LVMH的钟表业务实力有限,与斯沃琪集团等实力对手硬碰硬的胜算不大,调整战略的核心实际上是收缩钟表战线,集中在体育细分市场发展豪雅品牌。
而历峰的钟表品牌是集团仅次于珠宝的第二大收入支柱,因此与LVMH不同,历峰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收购扩张策略遏制斯沃琪集团的扩张。
一方面,先后收购配件封装公司HGT Petitjean、配件抛光公司BestinClass、表带表盘制造公司Donze-Baume,保证集团内部的配件供应,完善集团内部的垂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接连收购Minerva、Roger Dubuis两家机芯公司,其中Roger Dubuis是历峰旗下几乎所有手表品牌的机芯供应商,因此将手表的核心部位—机芯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经过第二轮整合,奢侈表市场的座位最终排定名次,奢侈表的各种资源进一步向斯沃琪集团、历峰、劳力士等钟表巨头集中,成为奢侈表市场的第一集团军;LVMH、百达翡丽等第二集团军,则根据不同的特色,占领不同的细分市场;而之前站在奢侈表门口徘徊的其他钟表公司,至此被品牌、配件两座大山死死地挡在奢侈表市场的门外。
相关链接:
只有登录之后才可以评论,请点击这里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