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电话:15919844174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频道>市场动态>达到哪些条件才好意思自称“表迷”?

达到哪些条件才好意思自称“表迷”?

原标题:你以为有钱就能玩表?

问:

想玩表,有钱就够了吗?

不得不说,想玩表,有钱是前提,看再多钟表杂志和书,比不上摸到真品。引百万级腕表玩家张帆的看法,玩表还要三个条件:

1.大概搞懂机芯的内在构造和运行原理,腕表的许多独有的美感和快感都来自这里。

2.多看多摸实物,腕表必须要在手里摸过,感受厚薄、重量、大小、光泽和触感,见得多了,才会锻炼出更好的审美。

3.你需要有品味,对生活中一切有美感事物有追求和一定把握。

表迷,像许多XX迷或某某粉丝一样,是一个不确定的称谓,因为从未有一个权威部门或大人物给“表迷”一个说法。那么我们天天以“表迷”自称,究竟是什么人?Who are we?中国人最讲成分和等级,自己都说不清自己是什么人,何以在江湖上混?于是,尽管没有显赫人物为表迷说事,但表坛还是需要一个有心人,为我们的称谓定一个标准,为我们的出身划一个成分,至于各位愿不愿对号入座,就悉听尊便了。

标准

何谓表迷,我想了很久,给出以下三个标准。注意,每一个单独的标准都是必要但非充分的条件。

第一,你要有钱。表是无实用的奢侈,如无衣食住行生活富足之外的财富可供挥霍,与表迷无缘。这个标准有点残酷,有点不和谐,有点瞧不起人,把大部分阶层的人排除在外了。所以,定这个标准是很得罪人的。但玩表,是一个不断交学费的过程,无论你说自己多么爱表,钟表知识多么高深,如果不买表,只是叶公好龙。而千禧年后的表,不管你喜不喜欢,高价是前提,斩你没商量。没有足够厚度的现钞,只看足够厚度的书刊,入不了这个门。

关于“有钱”这个标准,还可以作一点延伸。这几年雨后春笋冒出很多钟表杂志,但普遍感觉甚少表迷可读的文章,主要原因是记者编辑乃至主编不一定有能力购买很多可称之为奢侈的表。没有真表上手就只能写空泛甚至离题的文字。而那边厢,藏表无数的表迷又大多不愿在杂志露脸,又或者,没有好文笔。所以,在写文章的人买表还是藏表的人写文章之间,就办杂志而言,肯定前者更重要。但采编人员不买表的杂志,总是隔靴搔痒。

曾听说国内某一知名媒体要与国外一本钟表杂志合作,当时其主编征求已故的收藏家鍾泳麟鍾Sir的意见,鍾爷说,“那个鬼佬主编不买表。”一针见血又意味无穷。

第二个标准是低调。乍一听,这个标准跟“有钱”自相矛盾,但就我所知所见,真正的表迷确实是很低调的。这分两方面讲,首先,奢侈品有很多,有钱只买表而不买(或少买)别的什么,本身就不想露富。你想,一百几十万的小不点挂在手腕上,谁知道呀?还有更贵的躺在保险箱呢,可能从未上过手。

其次,很多经常在杂志上高调自称收藏家的人,其实并没几只令人肃敬的表,就其藏品而言顶多算是刚入门的初哥(尽管有些人可能已老大不小了),但却会很快成为公众人物。

反而,在你没把他灌醉之前,老是掩饰自己有很多表的人,你要注意了,很可能就是你略有所闻但又从未谋面的大收藏家。所以,有钱又不敢张扬憋得变态的人才会疯狂买表。

既是大收藏家又喜欢惹事的人,我只认识一个,就是鍾泳麟。正因为低调,所以跟很多什么粉丝协会不一样,江湖上基本没有表迷之类的组织,即使偶尔有一两个,也没什么像样的活动,一堆劳力士欧米茄碰碰头、几只沛纳海卡地亚开开会,仅此而已。真正表迷的活动基本上跟地下党接头一样,不为媒体所知。而且收藏越多,潜伏越深。

光看以上标准,已甩掉一大批人了。要有钱,又不能咋呼,难呀!

再看第三个标准,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藏品,或简而言之有一定价值的藏品。许多人在评价谁谁谁是否表迷的时候,总喜欢根究他那堆金属值多少钱,就是这个道理。但这“一定价值”究竟是多少,颇不好界定。我既然要研究“表迷”,就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这里,我给出一个“相对价值”的概念,就是藏品价值与个人总财富的比值,即藏品价值/个人总财富,或简称“表财比”。也就是说,这个“一定价值”是一个比值。很难说这个比值多大才是表迷,但肯定是越大越迷。

鍾Sir之所以是收藏家,是因为他一有闲钱就要给品牌面子,不断被动进货,以致他的表财比应该在全地球都名列前茅。李嘉诚据说也有很多藏表,但没人说他是收藏家,因为他的分母太大,表财比太小。

而相反,假设有一个家伙虽然只有十只表,但其价值如果已占了他个人总资产的十之八九,我会向这个身家可能不超百万的人脱帽,尊称他大哥。这位大哥“迷”的程度,远超很多自称表迷的人。

一般而言,表财比超过50%的,算是重量级的表迷了。

已故的收藏家鍾泳麟,他的表财比应该在全地球都名列前茅

以上三个标准一结合,“有钱低调比值高”,就是必要和充分的条件了,像一个筛子,一过滤,没剩多少人了。

等级

标准定好了,表迷的身份就清晰了。但人跟人是有区别的,迷跟迷也是有等级的。中国官员最讲究行政级别,表迷也要跟进。只不过表迷的级别不代表权力,而是中毒的深浅。

第一等级,兴趣级。有十来块品牌不定价值不高的新表,开始关心和谈论有关钟表的话题,订阅一到几种钟表杂志。经常流连表店,主要关心表的品牌、外形和价钱。

第二等级,入门级。能说出十几个主流品牌的故事,脱口而出数十个型号,有几个经常有饭局的表迷朋友,有兴趣写点小文章。有万年历等级的收藏,或有一只铂金表,比较关注机芯的美感。

第三等级,发烧级。开始留意拍卖信息并参与拍卖,有一定数量的怀表和古董表,现代表应有陀飞轮或三问等级的表,较留意投资价值,开始觉得钱包入不敷出。手腕的变化逐渐吸引旁人的眼球,每一两周一换,更有甚者,换得比外衣勤。

第四等级,中毒级。至少一次自费专门(而不是顺道)到瑞士参观双展。就我所知,以纯表迷身份到瑞士参观表展的中国人,比在钟表杂志上写深奥文章的人要少得多。

第五等级,骨灰级。分两类,一类是藏表超级多,且有不少是精品孤品,随时可以开博物馆。拍卖场上只进不出,藏表变成一条不归路。到不可知的那一天风云突变家道中落,会戴着三问去讨饭。另一类是久病成医,表迷蜕变为表匠,技痒难忍时,无惧对日内瓦印记的内脏动点小手术。但这不具普遍性,只是极个别心灵手巧的人为之。我在圈子里认识的人不算少,称得上是收藏家又善于(不是敢于)把后盖打开的,只有两个。

转变

除了以上五个等级为表迷划座次,也可以用以下三个转变来描述表迷进化过程的关键特征。

第一,从关心外形、品牌到关注机芯的性能、美感的转变。很多人过不了这个坎,买表看款式,什么机芯不关心,透不透底无所谓。玩表玩了十几年,从未翻底看究竟。如此玩下去,永远都入不了门。

第二,从只买新表到参与拍卖的转变。发烧到一定程度,就会恨自己暴发晚了几十年,很多经典都错过了,只能求人家高抬贵手,用比当初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钱收入囊中。但很多人就是卡在这一点,不是没有钱,而是对二手货心存芥蒂——为什么要用别人戴过的表呢?

第三,对投资价值的否定之否定。刚入门时,喜欢就行,好看就行,又没打算再出手,保不保值无所谓。到后来,特别是玩起拍卖之后,尤其介意投资价值,甚至以此作为买表指南。再后来,眼界宽了,境界高了,发现值得欣赏的表远不止拍卖场上的那几个红角儿,集体追捧两个牌子其实是很不好玩的。于是,又重新看淡投资价值。例如鍾Sir,赚钱与赔钱并举,精品共垃圾一炉,天真烂漫自由无我地玩表。

本文转载自表态网(微信号:ctimechina)

只有登录之后才可以评论,请点击这里进行登录

推荐会员

MORE

热门推荐产品

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Email:services@chinawatchnet.com

编辑: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Email:759991575@qq.com

客服热线: 0755-83246660/83266212

办公地址: 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振兴西路505栋2楼288   邮政编码:518028

钟表网二维码

微信交流群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15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