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钟表民间稀缺潜力无限
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
专家:要“精”选莫贪多
近年来,国内钟表收藏热潮节节攀升,一些大的拍卖行每年春秋两拍都会推出钟表专场。那么,国内钟表收藏的整体水准如何?是否仍有着较大的升值潜力?钟表收藏应该注重什么?
尚属起步阶段或许还有漏可捡
钟表收藏和字画、瓷器收藏相比,虽然对于国人来说,一直都有点“小众”,但专家表示,钟表收藏在中国也有一定历史了,只是发展历程中出现过断层,有一个收缩转变停滞时期,作为具有群体性规模的收藏,仅是近二十多年的事。
而由于当下国内钟表收藏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家对钟表的认知还不够,真正懂行的人少,因此,前景看好。专家表示:“目前国内的钟表,尤其是老钟表的价位确实不高,甚至可以说尚处于洼地。到欧洲去,会发现国内的东西跟那边比,价格上相差还是很大的。现在民间仍然有不少好东西存世,但因为藏家对钟表所知甚少,多数只认识一些国际名牌,能够慧眼识珠的人,捡漏的机会还是有的。”
另外,国人收藏钟表,以表为主,钟要少得多。目前钟表收藏的比例大约是一比八,即一个人收藏钟,八个人收藏表。这可能跟中国老百姓对钟的“偏见”有关,因为“送钟”的谐音为“送终”。“事实上,中国传统民俗中,结婚是一定要有钟的,所谓‘有始有终’;过去的家庭陈设中,钟的两边也常常放俩瓶子,因为钟本身会发出持续不断的嘀答声,与瓶子一起寓意‘终生平安’。钟在过去是祥瑞的象征。”专家介绍道。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手表可以随身携带。“圈里面有这样的说法‘穷玩车,富玩表’。就是穿一套最贵的衣服,又能值多少钱呢,而一个两百万元的腕表一上身,对很多人来说,感觉大不一样。”专家表示。
文化内涵、稀缺性等收藏标准缺一不可
专家表示,国外钟表收藏已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他们收藏的是文化,展现的是人生品位。当然,中国藏家要达到那样的境界,还需要假以时日,只有进一步加强艺术文化教育,提高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端藏家。另外,收藏本身也是分层次的,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诉求、爱好。有的人喜欢欧洲宫廷钟表;有的人喜欢“国产”苏州、广州红木钟表;有的人把机芯看得特别重……像船钟的机芯非常复杂,不少男性着迷于小小的空间中有那么多零件在转动,这种精密度本身就构成了收藏引力。
“收藏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可以各取所需,但文化内涵、稀缺性和精美度,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专家强调。
专家也提到,中国藏家可分为三个层级:一是投资;二是收藏;三是把玩。像腕表、怀表,其实跟古代书画手卷一样,很具有把玩性,“在春夏之交,独坐小院落中,拿着怀表来倾听它清脆悦耳的嘀答声,欣赏其精工细作,感受着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是非常美妙的人生体验”。
专家也表示,国外钟表藏家,基本只收藏老东西,收新的钟表,注重的主要是两样:特殊机芯或限量版珐琅表。一般的名表他们也不会看重,因为量太大了,像百达翡丽年产量也是以万计的。过去的机械表,是瑞士的工人们在大山里面用手一点一点地敲打出来的,有着明显的手工痕迹,量也非常少。所有具备收藏意义的东西,一定要有稀缺性。因此,专家建议,一是收藏老的钟表,因为最多是半机械化生产,存世量很少;二是有珐琅装饰的手表,本身工艺难度大,量也非常少。
苏作、广作钟表民间存世量少
专家们谈到,很多人以为中国没有好的“国产”古董钟,这也是很大的误解。18世纪到19世纪的苏作、广作古董钟表,要是能搜罗到,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因为这些基本都是当时向宫廷进贡的宝贝,仅有很少一部分流落民间,大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钟表馆。
专家说,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古董钟表有一千多件,其中就有不少广州和苏州制造的自鸣钟和怀表。广作和苏作,在继承国外工艺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而且两地风格各异。广州自15世纪就跟西方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16世纪将西方钟表制作方法和珐琅工艺引入以后,逐步形成了广作钟表的风格:主要以建筑物譬如塔、楼等为外形设计元素,采用进口机芯制作出用珐琅彩装饰并加以镀金和料石镶嵌的华贵钟表,成为广东要员进贡的大项;苏作钟表以木制插屏为主要造型,精工细作,显得古朴典雅,很有江南风范。专家也表示:“很多人都将钟表当成舶来品,以为唯有西洋钟才好,才是‘正统’。其实当年的苏作、广作钟表,因为主要用于进贡,制作都非常精良,存世量又少,是很好的收藏方向。”
另外,专家指出,收藏级的钟表,由于高仿难度大,目前赝品还是比较少的。那些低仿品,藏家通常一眼就能识破。不过,如果出现了高仿品,确实很难判别,这点还需要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化。
只有登录之后才可以评论,请点击这里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