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法国瓷胎珐琅皮套钟
文/庆龙
法国1895年左右竹节风格瓷胎珐琅问时皮套钟
法国的时钟业到了19世纪的末期,也是他们的没落期,为了生存、为了殊死一搏,法国人在时钟的外观设计上千变万化,推陈出新,不断从世界各地吸收新的艺术题材和新的制作手法,来取代欧洲人对自己艺术品的审美疲劳,促进时钟产业的销售,而亚洲元素的艺术风格被法国人最先看中。法国在这一时期的时钟外形设计里,不但有中国艺术风格、日本艺术风格以及亚太地区国家的民族艺术风格,比如钟壳上雕塑或瓷板绘画的亚洲人物造型、亚太动物(例如大象等)装饰、竹节艺术风格、木屋庭院风格以及亚洲各国绘画技巧等等,当然,在皮套钟的外观也不例外。
图中是一台经典的中国竹节风格瓷胎珐琅绘画皮套钟。当顶部的提把竖起,钟体达17厘米高。自上而下,从提把、边框以及4只腿都是按照竹节风格来设计制作的,一段段、一节节,仿佛似捆绑着的竹竿,风味十足。钟面以及左右两侧是瓷板珐琅绘画,奶乳白色底,各种色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主题内容是亚洲船舶、风景和树枝花鸟之类的,在那个年代绝对属于超现实主义绘画。
钟面除了整版的瓷板珐琅画之外,还有以金色为基底的罗马数字圈,配上蓝钢质地的“蝌蚪”式时针、分针。在12点的下方仍然存留着19世纪末期英国最著名的销售商:Mappin& Webb的黑珐琅签名,而在金色罗马数字圈的下面,是1-12阿拉伯数字的闹时盘。这家马平与韦勃公司,最早是以销售高档珠宝和银器起家的。1860年,公司第一家商店成立,地址位于伦敦牛津街77-78号。据记载,1888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50周年的结婚纪念,专门从马平与韦勃公司定制了一条极其昂贵的项链,女王成为了历史上选用马平与韦勃品牌的第一位国王,并且英国皇室还把这条项链与皇冠一起列为了皇家世代相传的传家宝,可见此品牌的重要性。直到今天,马平与韦勃公司的门前依旧车水马龙,在伦敦各大商场以及主要的高档贸易街道都设有实体店,主要经营瑞士高档的手表。
透过顶部的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银质底盘的游丝摆擒纵部分。一圈圈的蓝钢游丝、螺丝可调式摆轮、红宝石的轴承帽、“Z"字形支架上R-A的快慢调时盘以及调试杆应有尽有,从结构上来看完全符合那个年代游丝机构的特征,也说明了原装度。摆轮底部露出的“鱼尾”摆,仿佛直白地告诉你它的擒纵系统是杠杆擒纵。
打开钟体后面的玻璃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机芯后板的全貌。与一般的问闹钟机芯一样,单音簧以及闹时锤和报时锤所组成的报时系统,没什么特别之处,仅仅在机芯板的下半部分多了个调试闹时的钮,并且在机芯后板的左下角有2209的机芯号。
我收藏的这台皮套钟,还带有完好的原装牛皮套,品相无可挑剔,而最大的看点莫过于外观工艺的亚洲竹节艺术以及珐琅画素材的亚洲艺术风格。在当今的古董钟市场上,这样的皮套钟非常的受追捧,以至于在同等级的瓷胎珐琅皮套钟里,价格都远远高出欧洲款式的皮套钟。记得6年前,我在伦敦的一家著名拍卖行的钟表大拍上,亲眼看到一台类似的不带闹时功能的皮套钟,以1万英镑的价格落锤,那么这台带有闹时功能的瓷胎珐琅竹节皮套钟,可想而知了。
法国1870年左右五面瓷胎珐琅问时皮套钟
瓷胎珐琅彩的皮套钟,西方人由衷的喜爱,喜爱的程度甚至超过中国人对铜胎珐琅皮套钟的热衷,主要原因是瓷胎珐琅彩画可以描绘出不同的人物、田园、山水、鸟虫,花卉、枝叶等等,而铜胎珐琅彩绘制作这些场景难度极大,因此我们通常看到的铜胎珐琅彩辉几乎都是花卉的图案,原因就在于此。
最早的皮套钟造型有两种,一种是常见的5面玻璃的5方亮外壳,还有一种就是5面铜鎏金雕花封闭的外壳,而越往后,由于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5面的玻璃以及封闭式的铜鎏金板被各种瓷板珐琅彩绘所替代,这就有了瓷胎珐琅彩绘皮套钟。瓷胎珐琅彩绘皮套钟一般分为几种,有的仅仅是钟面一面瓷板画的,也有的是钟面以及两侧瓷板的3面瓷板画,还有就是最顶级的正面、左右两侧、后门以及顶部瓷板画的5面瓷板画,而图中正是一台非常罕见的5面瓷板珐琅彩绘的皮套钟。
我们接下来看看这台5面瓷板珐琅彩绘皮套钟,可以说它是此类皮套钟的经典代表作,也是瓷板珐琅皮套钟的顶级产品。这台钟的珐琅瓷板制作的尤其精美讲究,它们以蓝色的色调为基础,反映出当时法国情侣们在田园里浪漫的生活场景。瓷板上除了珐琅绘画外,还有红、白、蓝的3色宝石镶嵌,更增加了其艳丽多彩,再配以通体手工雕花的铜鎏金框架,好一派皇家风范。
整个钟面是深蓝色底、窗帘花饰的宝石镶嵌珐琅画,琳琅满目。上半部是1-12的罗马数字圈以及“宝玑式”的蓝钢指针所搭配,在数字圈的正中心是可爱的丘比特在云中玩耍的图案。数字圈的下方是一个阿拉伯数字1-12的闹时盘,同样也是“宝玑式”的单指针,一眼望去赏心悦目。
由于顶部也是精美的瓷板珐琅画,我们无法看到擒纵机构以及游丝装置,不用说,一定是杠杆擒纵;打开瓷板画的后门,就可以看到机芯后板的部分。同样是双轨发条盒的8日动力储存机芯,且具有走时、半点和正点自动报时、按键问时、闹时这4种功能;很明显的看到机芯板前端有两个小锤和一根音簧,与所有皮套钟机芯结构一样,左面的锤是闹时锤,右面的为报时锤,而在音簧圈的下方设计有5个圆形的散音孔;机芯板的最上方有根弯曲下来的钢丝,这是用来调节走时快慢的;在机芯后板的左下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机芯号为1936。这里要说明一下,很多的皮套钟都没有制作人的签名,也许有的销售商或是制作商在钟面上本来是写有珐琅的签名的,但由于时间久远,这些签名都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脱落,所以导致后人不知道制作者是谁,在皮套钟里这属于正常的现象。
但是,很幸运的是这台皮套钟还保存着完好的牛皮套,也算是对我的一种安慰,尤其是对于一台140年左右的皮套钟来说,原主人是何等的精心爱护才能达到如此完美的品相,所以说,如果藏家缺少对文物的理解和钟爱,自然就不会用心去爱护它们,在这一点上,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学习西洋人。这台稀有的法国5面瓷胎珐琅彩绘皮套问钟,高15厘米(提把竖起),年代大约在1870年左右,现由本人收藏。
法国1890年左右利摩日瓷板珐琅彩小自鸣皮套钟
法国中西部的利摩日市(LIMOGES),自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逐渐成为了法国著名的瓷器产地,并享有中国的景德镇之称。追逐欧洲瓷器制作业的起源,还要归功于法国一位名叫殷弘绪的传教士,他于康熙年间来到了中国,并在景德镇一呆就是7年,学究了一身制作陶瓷的本领,最终把中国景德镇瓷器的制造方法,系统地传授到了欧洲,这就有了西洋瓷器的由来。
有资料显示,18世纪的法国,一位外科医生在利摩日附近发现了瓷器制作最基本的原料——高岭土,这使得利摩日市有了得天独厚的制瓷条件。尤其是路易十六国王在这一地区的总管——图尔格(Turgot)对此瓷器的重视,使得利摩日瓷器在18世纪末期开始有了巨大的腾飞。到了19世纪初,利摩日瓷器得到了当时非常著名的一些大艺术家:苏姗娜·拉利克(SuzanneLalique)、让·杜飞(JeanDufy)、爱德华-马塞尔·桑多兹(Edouard-MarcelSandoz)以及让·科克托(JeanCocteau)等认可,并为日益成熟的利摩日瓷器给与大力的支持以及口头上发放了“贵族产品证书”,利摩日的地方政府还建起当地的第一家制瓷工厂。从19世纪中期开始,利摩日出品的瓷器享誉世界,每一年都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王公贵族的特使前来订货,整个欧洲有80%的皇家瓷器出自于利摩日的瓷器工厂。
从18世纪末期开始,利摩日的珐琅瓷器工艺被广泛应用在钟表外壳之上,最常见的要数18世纪末期、19世纪初期的法国、瑞士珐琅彩怀表的外壳,尤其是那种在雕刻后的金属壳上面附之一层透明珐琅彩,能够呈现出光线折射、发光效果的珐琅工艺,就是典型的利摩日瓷胎珐琅工艺,也算是它与众不同之处。
利摩日的瓷胎珐琅工艺使用在皮套钟之上,是到了大约1860年之后,而图中这台名曰“空中的丘比特”的利摩日3面瓷板珐琅皮套钟,正是此类工艺的杰作;两侧的珐琅彩绘题材为爱神维纳斯之子丘比特,在蔚蓝的天空中脚踏蝴蝶和蜻蜓,嬉戏玩耍,以鲜艳斑斓的绿色、蓝色珐琅彩为主调,白色丘比特以及红色蝴蝶、蜻蜓点缀,上面还镶嵌着各类小宝石,并且由两边铜鎏金廊柱固定着;在珐琅彩绘的钟面场景中,还刻画出飞舞的小蜜蜂、挑逗着睡熟中的丘比特的场景,趣味横生,真是太精美了。中间是圆形、金色衬底的黑色珐琅阿拉伯数字圈,配搭着蓝钢质地的时针、分针。整个钟面色彩鲜艳,被左右两根铜鎏金廊柱紧紧地夹住。
银质宝石轴承的游丝摆装置、杠杆擒纵机构、一丝丝一圈圈的蓝钢游丝以及快慢调节杆都依托在“Z”字形支架之上,并且在支架上面还有调时刻度盘;带有小自鸣功能的机芯,说明它每一刻报刻,正点报时,我们从图中机芯后板上的双簧和3锤就可以判断出来他的小自鸣功能,何况底板背面还有明显的英文小自鸣与静音的两档开关,而除了小自鸣功能之外,这台钟同时还具有按键问时功能;机芯板下方有一个1-12的白色珐琅盘,这是闹时调节盘,并且在最左下角,还有机芯号:4971。
在尺寸仅14.5厘米高(提把竖起)的小体积皮套钟壳里,设计安放这样多功能的机芯,何等不易。我所见过类似大小尺寸以及诸多机芯功能,外壳又配以精美的利摩日珐琅瓷板画的皮套钟,只有著名的宝玑品牌在19世纪末期制作过,遗憾的是,这台皮套钟没有任何签名,无法证明是否就是宝玑品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此高技术、高艺术的皮套钟,一定是出自名家之手。这台利摩日瓷胎珐琅小自鸣皮套钟,还带有原装的对开门的牛皮套,并且品相极佳,其年代大约在1890年左右。
图文择自《时光技艺》
只有登录之后才可以评论,请点击这里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