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一个真实的SIHH(日内瓦高级钟表沙龙)
历峰集团的钟表品牌一直都是高端的代名词,所属参展商既有高举日内瓦制表传统的江诗丹顿、也有充满诗意精神的梵克雅宝,还有专业经典的朗格、积家,至于珠光宝气的卡地亚、伯爵、商务派头的万宝龙、名士、动感大气的万国表、沛纳海,以及前卫出众的罗杰杜彼,这些具有不同基因的品牌组成SIHH中最强大的军团。另外四个品牌:帕玛强尼、爱彼、高珀富斯、RICHARD MILLE则是强大军团的盟友,今年恰逢帕玛强尼创立20周年,其幕后则是瑞士富豪山度士家族所支持,比起那些百年品牌也毫不逊色,主事人帕玛强尼先生虽年过花甲,依然开发出多款艺术钟表,在低迷市场中坚守高级钟表的信仰。
以上15个品牌是往届的常规组合,今年则增加了9个独立制表品牌:Christophe Claret、De Bethune、H. Moser & Cie、Hautlence、HYT、Lauren Ferrier、MB&F、Urwerk 与Voutilainen,它们组成所谓的“钟表师方阵”(Carré des Horlogers),其实是围成一个正方形的展览区域,每个品牌各执一隅。这些品牌的实力无法与上述品牌相提并论,但是通过组合方阵的形式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虽然形象上没有那么大气,但至少不像以前在场外酒店里接待客户和媒体,其实是方便了对方更对自己有益。这个举措表面上是独立品牌对于展会的有益补充,实际上反映了新经济环境下,组委会需要扩充收益来源的一种心态,同时也证明独立品牌希望逆势发展的愿景,两者并不矛盾,反而让我们看到了瑞士钟表业抱团取暖的商业目的。
之所以用衰退这个词,不是说瑞士钟表业已经掉到了谷底,而是相对前几年市场大好的局面而言,之前市场占有率虽大大提升,但如今发展速度早已放缓,收益增长率也大不如前。品牌在前几年大幅投入研发以及销售网点的建设,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力不从心的巨大压力,虽然有背后的投资财团,但依然要肩负自造血的功能,否则像之前的品牌人事大变动绝不是无中生有的事情,证明了各品牌团队都面临着重新洗牌的问题,因为将产品销售出去才是第一要务。
回顾历史,瑞士钟表业面对新技术以及经济衰退不是什么新鲜事。19世纪70年代面对美国工业化制表的浪潮,瑞士人就感到了危机,最后通过几十年的调整才慢慢坐回到制表王国的宝座上;20世纪70年代面对日本石英技术的挑战,瑞士人更是苦不堪言,基本上属于奄奄一息的状态,直到80年代以后才容光焕发起来。至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瑞士高端制表业也大受打击,那时工厂转手是常事,而年产量只有个位数的状况也不是什么秘密。所以瑞士人见过大风大浪,也有能力从低谷中走出来。
虽然消费需求比往日减少,但是与市场的有机融合却没有停止。如今的瑞士高级制表不是单纯的工业产品,而是融合了审美、文化、工艺以及制表技术的综合作品。所以在本届展会上新款依然层出不穷,而且在材料、设计、定价等方面有一些市场的导向,比如女性表的比例越来越大、黄金等贵金属材料的运用增多、强调性价比的亲和力等,这些都是行业趋势值得关注。
只有登录之后才可以评论,请点击这里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