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氏珐琅:纯手工艺家族式延续
珐琅工艺是舶来品,但14世纪一经传入中国,即与我国已有的金属制造工艺、镶嵌工艺完美的融为一体,所制珐琅器在造型、图案等方面完全民族化,甚至不留有任何外来影响的痕迹。
“熊氏珐琅”是北京地区惟一一家珐琅艺术品的家族企业,他的历史最早应追溯到熊松涛的祖父一辈,当时清后期皇宫内的珐琅造办处在北京通州地区设置了手工作坊,专门给宫廷制作珐琅器,其祖父就在当时造办处下属的作坊内学到了这门手艺,为了让这个老北京绝活继续传承下去,其祖父把这门手艺教给了熊松涛先生的父亲……如今,“熊氏珐琅”已经有三代人都在从事珐琅工艺这项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制作。
1998年,熊松涛作为家族企业的第三代传人,正式接手并且管理家族企业,2008年,“熊氏珐琅”工作室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展示珐琅作品、传播珐琅文化、再现珐琅工艺的专业工作室,也是第一家以高级定制概念为客户服务的珐琅工作室,其作品包括了高级手表表盘、各类珐琅首饰配件。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与技术水平,熊松涛在2006年研制出可以与西方高端珐琅盘相媲美的掐丝珐琅表盘,其质量和打磨工艺已达到了世界同类作品的水平。目前,“熊氏珐琅”的作品已经被中国、瑞士、德国等6家知名表厂所采用。
2007年瑞士巴塞尔钟表珠宝展会上,“熊氏珐琅”与北京手表厂合作完成的银坯掐金丝珐琅夹板的陀飞轮手表——“蝶恋花”,一经展出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此表全球仅限量三只。2011年,“熊氏珐琅”与飞亚达合作的“艺”系列腕表亮相巴塞尔,飞亚达是首个进驻巴塞尔表展大牌云集的1号馆的中国品牌。
当社会稳定了以后,一些纯手工艺还将依照家族企业发展下去,它是一种时间的延续。
新浪尚品对话“熊氏珐琅”第三代传人熊松涛
Q:工作室成立几年时间是否按照当初设想的方向发展?工作室是否寄托了一个现代的经营模式?
A:工作室成立两三年了,但是我们这个属于家庭作坊工厂性质,从1969年就有了,那时是为了适应市场出口换汇,没有特别原因,把老手艺人集中在一起,恢复传统工艺,是那时国家创汇的主要来源。我1998年毕业以后一直在做这个工作,希望在原来传统中作出新东西。有一次在杂志上看到国外钟表品牌,记得是怀表,当时意识到珐琅将大有文章,于是开始研究,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创建工作室的目的更多的是宣传珐琅,创造自己的品牌。
Q:跟瑞士钟表品牌类似,熊氏珐琅也是作为家族企业,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否有内在涵义?
A:其实当社会稳定了以后,一些纯手工艺还将依照家族企业发展下去,它是一种时间的延续。我想过加入一些现代的管理方法,但是对于传统手工艺,可能需要的东西不同,所以结合方面非常谨慎。
Q:熊式珐琅近年来跟国际品牌合作增多?
A:现在是6家,其中两个一线品牌,但是不方便透露品牌名称。
Q:这样做不利于自己品牌知名度呀?
A:中国有一句老话“店大欺客,客大欺店”,例如格拉苏蒂的品牌,它的瓷盘是“麦森”做的,所以瓷盘还打着“麦森”的标,因为“麦森”个品牌有足够的影响力,我们慢慢也想这样做成品牌。
要形成一个品牌就要一个完整的产品,我们首饰类、饰品类的东西能够形成自己的品牌,但是对于表而言只是一个环节,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产品。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不急于一时。更多去靠口传心授,这样品牌更牢固。
独门掐丝珐琅工艺
Q: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来看,珐琅师数量特别特别少,跟瑞士的一些珐琅师相比,熊氏珐琅真正的优势在哪里?
A:全世界瑞士只有十几个珐琅师,北京我是一个,其它城市也只有一两个,非常少。但是从优势上来讲,中国人肯干,不怕吃苦,这可能是中国人的优势,但是文化的积淀可能还没有那么深。从做品牌来说,没有那么多的影响,也是慢慢形成的。
熊氏的掐丝珐琅在全世界足够领先,瑞士制造的掐丝珐琅表盘的金丝厚度是7丝,也就是0.07毫米,而我们采用厚度仅有0.04毫米的金丝,在纯银或金胎上勾勒出所要的图案。丝越细加工难度越高,但是勾勒出图案的效果越好,因为丝细表现的内容更丰富。
0.04细到什么程度?用火柴就可以烧断了。如果焊接,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如果丝粗,就烧不化,这是比较有特点。还有就是颜色,我们可以把颜色做得特别鲜艳,这是其他好多都做不到的。因为我们有一种新的处理方法,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微绘珐琅技术我们还在追赶。
Q:国内珐琅师的培养方式还是家族式的?还是有专门的学校?
A:家族式的,师傅带徒弟。比如我教给手底下的人,他们都会了,他们再带徒弟,教几年,出成品,产量很低。我自己亲自做,没事的时候就干活。
谁会买珐琅?
Q:珐琅的购买人群在国内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国内买的人多还是国外买的人多?
A:2008年之前,我们可能更多做的是景泰蓝,可能做的都是外国人多一点。08年以后,包括表盘、首饰、小花瓶,开始慢慢变了,现在国内市场比国外大,这是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因为经历过金融危机以后,好像国外的一些人也不特别舍得花钱。瑞士的6个品牌,其中包括2个一线品牌,都定量,都没有国内的大,原来
“熊氏珐琅”是北京地区惟一一家珐琅艺术品的家族企业,他的历史最早应追溯到熊松涛的祖父一辈,当时清后期皇宫内的珐琅造办处在北京通州地区设置了手工作坊,专门给宫廷制作珐琅器,其祖父就在当时造办处下属的作坊内学到了这门手艺,为了让这个老北京绝活继续传承下去,其祖父把这门手艺教给了熊松涛先生的父亲……如今,“熊氏珐琅”已经有三代人都在从事珐琅工艺这项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制作。
1998年,熊松涛作为家族企业的第三代传人,正式接手并且管理家族企业,2008年,“熊氏珐琅”工作室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展示珐琅作品、传播珐琅文化、再现珐琅工艺的专业工作室,也是第一家以高级定制概念为客户服务的珐琅工作室,其作品包括了高级手表表盘、各类珐琅首饰配件。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与技术水平,熊松涛在2006年研制出可以与西方高端珐琅盘相媲美的掐丝珐琅表盘,其质量和打磨工艺已达到了世界同类作品的水平。目前,“熊氏珐琅”的作品已经被中国、瑞士、德国等6家知名表厂所采用。
2007年瑞士巴塞尔钟表珠宝展会上,“熊氏珐琅”与北京手表厂合作完成的银坯掐金丝珐琅夹板的陀飞轮手表——“蝶恋花”,一经展出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此表全球仅限量三只。2011年,“熊氏珐琅”与飞亚达合作的“艺”系列腕表亮相巴塞尔,飞亚达是首个进驻巴塞尔表展大牌云集的1号馆的中国品牌。
当社会稳定了以后,一些纯手工艺还将依照家族企业发展下去,它是一种时间的延续。
新浪尚品对话“熊氏珐琅”第三代传人熊松涛
Q:工作室成立几年时间是否按照当初设想的方向发展?工作室是否寄托了一个现代的经营模式?
A:工作室成立两三年了,但是我们这个属于家庭作坊工厂性质,从1969年就有了,那时是为了适应市场出口换汇,没有特别原因,把老手艺人集中在一起,恢复传统工艺,是那时国家创汇的主要来源。我1998年毕业以后一直在做这个工作,希望在原来传统中作出新东西。有一次在杂志上看到国外钟表品牌,记得是怀表,当时意识到珐琅将大有文章,于是开始研究,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创建工作室的目的更多的是宣传珐琅,创造自己的品牌。
Q:跟瑞士钟表品牌类似,熊氏珐琅也是作为家族企业,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否有内在涵义?
A:其实当社会稳定了以后,一些纯手工艺还将依照家族企业发展下去,它是一种时间的延续。我想过加入一些现代的管理方法,但是对于传统手工艺,可能需要的东西不同,所以结合方面非常谨慎。
Q:熊式珐琅近年来跟国际品牌合作增多?
A:现在是6家,其中两个一线品牌,但是不方便透露品牌名称。
Q:这样做不利于自己品牌知名度呀?
A:中国有一句老话“店大欺客,客大欺店”,例如格拉苏蒂的品牌,它的瓷盘是“麦森”做的,所以瓷盘还打着“麦森”的标,因为“麦森”个品牌有足够的影响力,我们慢慢也想这样做成品牌。
要形成一个品牌就要一个完整的产品,我们首饰类、饰品类的东西能够形成自己的品牌,但是对于表而言只是一个环节,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产品。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不急于一时。更多去靠口传心授,这样品牌更牢固。
独门掐丝珐琅工艺
Q: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来看,珐琅师数量特别特别少,跟瑞士的一些珐琅师相比,熊氏珐琅真正的优势在哪里?
A:全世界瑞士只有十几个珐琅师,北京我是一个,其它城市也只有一两个,非常少。但是从优势上来讲,中国人肯干,不怕吃苦,这可能是中国人的优势,但是文化的积淀可能还没有那么深。从做品牌来说,没有那么多的影响,也是慢慢形成的。
熊氏的掐丝珐琅在全世界足够领先,瑞士制造的掐丝珐琅表盘的金丝厚度是7丝,也就是0.07毫米,而我们采用厚度仅有0.04毫米的金丝,在纯银或金胎上勾勒出所要的图案。丝越细加工难度越高,但是勾勒出图案的效果越好,因为丝细表现的内容更丰富。
0.04细到什么程度?用火柴就可以烧断了。如果焊接,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如果丝粗,就烧不化,这是比较有特点。还有就是颜色,我们可以把颜色做得特别鲜艳,这是其他好多都做不到的。因为我们有一种新的处理方法,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微绘珐琅技术我们还在追赶。
Q:国内珐琅师的培养方式还是家族式的?还是有专门的学校?
A:家族式的,师傅带徒弟。比如我教给手底下的人,他们都会了,他们再带徒弟,教几年,出成品,产量很低。我自己亲自做,没事的时候就干活。
谁会买珐琅?
Q:珐琅的购买人群在国内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国内买的人多还是国外买的人多?
A:2008年之前,我们可能更多做的是景泰蓝,可能做的都是外国人多一点。08年以后,包括表盘、首饰、小花瓶,开始慢慢变了,现在国内市场比国外大,这是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因为经历过金融危机以后,好像国外的一些人也不特别舍得花钱。瑞士的6个品牌,其中包括2个一线品牌,都定量,都没有国内的大,原来
只有登录之后才可以评论,请点击这里进行登录